成都东软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9年1月2日      阅读:676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积极服务区域经济

成都东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东软出资举办的一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高职专科教育,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东软学院,成为四川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总体情况如下:

(1)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牢固树立“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把立德树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内涵建设,培育办学特色,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不断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提升教育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2)办学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开展留学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于IT产业及相关行业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办学目标定位: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

(3)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4)专业设置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与IT产业为重要任务,依托东软集团办学优势,结合四川省IT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办专业。所有专业紧紧围绕IT行业与泛IT行业构建,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大类、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大类、信息应用为主的管理大类与服务外包为主的外国语大类4大类学科专业群。设有六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信息与软件工程系、信息管理系、商务管理系、数字艺术系、应用外语系)两部(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共有20个本科专业,本学年新增市场营销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

(5)积极服务经济

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与IT产业为重要任务,依托东软的行业办学优势, IT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办专业。所有专业紧紧围绕IT行业与泛IT行业构建,形成了计算机学科大类、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大类、信息应用为主的管理大类与服务外包为主的外国语大类4大类学科专业群。学院充分结合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与产业相关专业的内涵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2.学生规模结构适当,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1)学生情况

近年来,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适当控制学生规模,积极提升办学质量,生源质量得到了持续提升。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0537人,计划内本科生10231人,留学本科生49人。

(3)生源情况

学院2017年在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本科录取中,文科有20个省高出省控线10分,其中黑龙江省高出该省省控线101分,理科有24个省高出省控线10分,其中黑龙江省高出该省省控线86分。

近两年,学院招生规模逐渐稳定,考生报考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及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生源数量、质量上逐年上升;软件工程专业在四川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情况良好,录取考生平均分逐年提高,生源分数评价值(各省录取平均分/省控线的算术平均值)高于(等于)省控线省份数量逐年提高,高考一次投档率成倍提高,生源质量不断优化。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院在师资与教学条件方面一直努力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与质量、不断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教学运行经费的投入,逐步提升办学条件,为学院办学质量的提升强化基础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师资建设彰显成效

(1)师资队伍现状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学院实施了“强师计划”,加大了师资引进与培养力度,师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学院以学科专业梯队建设为核心,采用“引聘训评”等方式,建设了一支双师双能、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折合专任教师541人,按折合在校生计算,生师比19.66:1。自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59人,占比41.84%。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256,占总课程门数的44.52%;课程门次数为1,035,占开课总门次的34.49%。主讲教师中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的占96.3%;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强调专兼结合、产教融合,自有专任教师强调“良好素质、双师双能、国际视野”,外聘教师强调“实践能力”。自有专业课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47.37%,外聘教师中,来自产业的占比87.96%。各专业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基本合理。

(2)师资培养政策措施

学院构建了“培训指导、竞赛评比、评优评奖、考核引导、发展促进”的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强化师风建设;通过各类培训指导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通过各种竞赛评比、评奖评优发现一批优秀教师进行示范;通过专任教师评价、教学工作量、指导学生实践及竞赛成绩、教研教改成绩、科研成绩等与绩效考核及职称评定挂钩对教师进行考核引导;通过完善教师发展路径,促进教师职业、职称发展,力争实现教师爱教、乐教、荣教的氛围。

学院积极鼓励老师进行教研教改提升教学业务能力,通过课堂改革、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交流、观摩课、示范课、教学竞赛、评优评奖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重点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严格要求,通过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学院将课堂教学质量纳入绩效考核,校、系、团队三级教学督导对课程实施全面督导、定点督导及重点督导,反馈提升课堂质量,对部分教师实施定点督导及帮扶;系部及团队领导也对教师在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指导、教研教改及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院把教师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岗位级别晋升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教学条件基本保障

(1)教学用房及应用状况

学院校园总占地面积396334.9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79455.12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7336.1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83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90098.15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面积8.55平方米。拥有各类教室226个,其中各类多媒体教室18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数约1万余个,同时每名学生都拥有笔记本电脑。

(2)图书资源及应用状况

截至2017年底,学院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7092.72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750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734881册,当年新增136028册,生均纸质图书69.10册。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755800册,数据库17个。2017年图书流通量达到157372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607582次。数字资源随时为校内读者提供检索下载服务。学院图书馆实行藏、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全网络、全开架服务模式,阅览室每周开放92个小时以上。

学院图书馆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理念,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加强资源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努力使图书馆成为资源建设富有特色、服务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大流通模式,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服务手段、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图书馆网站24小时为师生提供数字资源检索、书目查询、读者记录、图书续借、证件办理、资源下载等网上服务。学院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和学院网络环境查阅馆藏文献,还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随时对数据库进行浏览、查询、阅读、下载和借阅续借。

(3)实验室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及应用状况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5936.66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计算,生均设备值为5582.19元。

学院根据教师与学生教学实验、开放实验、科研的需要,建设了98个实体实验室。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与AR/VR技术的发展,学院与东软共建了应用与创新创业的移动应用开发、机器人编程、云计算、智能可穿戴、3D打印、AR/VR等体现当代行业主流技术发展趋势的实验室。依托学院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笔记本大学的特点,学院为每位教师提供了虚拟服务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4A”(Anytime、Anywhere、Anyway、Anycontent)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教师只需要远程访问,以实训管理平台为基础,任何一间多媒体教室随时可以构建成为实验室。

教师与学生只需要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智能终端,随时可以接入学院“4A”实验实训环境,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随时开展任何内容的学习及实验实训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状况)

学院设有网络中心,180间多媒体教室,30900个网络信息点,校园网出口带宽30G,主干网络10G。教师每人一台虚拟服务器,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利用“4A”教学平台授课、指导学生实训或实验;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相关的设计性实验和部分综合性实验。在软件方面,学院与兄弟院校联合使用了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如:交互式课件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评教系统等多个应用软件也已经安装在成都学院的主机上,极大提高了学院的管理效率与教学质量。

(4)运动场所及体育设施状况

学院建有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室外运动场所,还有在建的室内体育馆等各类运动场地,体育设施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3.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2017年学院办学经费总收入总计19,672万元,其中本科生学费收入15,141万元,专科生学费收入1,905万元,社会捐赠收入9万元。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在加强师资和实验室建设等投入的同时,不断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近两年来,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学费收入比例分别为13.49%,14.24%,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1989.62元、2283.23元。学院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创业等质量工程,有效促进了学院教学资源及办学条件的改善。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改革稳步推进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学院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遵守了《成都东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十步法》,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以及对相关专业、行业、岗位群的调研与分析;同时也对国内外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进行了比对分析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邀请多名校外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对我院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专业市场调研、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作了严格要求,创新创业必修课程8个学分,素质教育拓展学分2个学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结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六个教”的方法论推进T-C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一体化培养。将T-C能力指标体系结合行业产业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实施“T-C五进”(进培养目标、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项目),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专业建设改革措施

学院成立了由高校教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规范严格的制定、论证、审批流程。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前瞻性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实施了T-C “五进”工程,明确T-C能力指标进培养目标。T-C能力指标体系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学院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各专业结合本专业指导规范、行业标准、岗位要求,梳理形成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层层Mapping(映射)进课程、项目、专题与活动的设计,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体现。

学院探索实施实施了“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制(修)订人才方案、协同设计课程、协同设计项目、协同开发教材、协同实施教学、协同指导实践实训、协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八协同”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培养规格逐步对接行业标准、教学内容逐步对接企业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对接工作过程、教师队伍逐步对接工程师队伍、实践场所逐步对接工作场所、实践实习逐步对接真实岗位”。

(3)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学院以IT类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专业集群对教育资源的汇聚效应,梯次发展,逐步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通过优势特色专业带动引领,促进专业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 3个,“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4个。学院重点培育“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动画、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几个特色专业,带动各专业群发展。

学院与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都江堰市、资阳市、贵州遵义高新区等多个地方政府机构进行了积极合作,与200余家企业构建了“紧密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产教融结合、产教结合”四个层次合作模式。学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学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产品成果转化产值已达315万。学院与全国著名的原创动画电影公司开展了专业共建、课程实训项目资源共建、全程联合培养、合作就业与合作动画电影研发等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以学院为主要制作方的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4》票房超1亿元,52集动画TV剧《疯了!桂宝2》上线半年点击率已超过8亿。学院还是全球第三大ERP开发供应商INFOR公司亚太地区唯一的协同合作育人单位,已经开展了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协同育人、合作就业等工作,到其所属客户企业就业学生已达20余人。

(4)新专业申报情况

学院本年度新申报了市场营销、艺术与科技两个新专业。设立专门经费,对新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科发展、设备添置、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规范过程管理。为确保新办专业质量,学院加强申报管理,严把新专业设置论证审核关。学院还通过采取限制招生规模、或停止部分专科专业招生等措施,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2.课程开设结合培养规律

(1)课程改革措施

学院明确“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个性化教育等课程体系科学进行课程建设,并严格进行实施管理。学院定期开展课程专项评估,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学院通过T-C“五进”活动将能力指标落实进培养目标、大纲、教材、课堂、项目,全面融入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除专业能力培养外,学院将“德育为先,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正能量”列入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并作为教学督导评教的核心指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评价。学院要求课程教师根据行业“五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学科专业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院要求系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实施了专业团队、系部、学院三级审核管理,加强了教学大纲内容审核和实施过程检查监控。

(2)课程开设情况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班级授课规模。目前,语言类、艺术类及实践实训类课程均采用小班授课。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平均班规模分别为47.68人、69.36人、117.97人。学院建设了“课程云平台”,还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和精品课程,与企业共建课程,引入优质课程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本年度开设了本科课程575门,其中必修课493门,选修课82门,有7门为双语课程。为学生兴趣专长发展及国际视野提升,提供个性化选择,开设了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满足学生需求。

(3)教材建设情况

学院充分结合五级项目体系、结合校企合作资源组织编写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教材,通过“培养目标导向、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案例诠释”等内容组织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实践、素质素养养成有机结合融入教材。近几年,学院教师共主编出版T-C教材42部,试用讲义6部。学院从教材立项建设、审核论证、过程检查、效果评价等环节严格落实,建立了教师或课程组、专业团队、系(部)、学院的教材选用逐级审核制。

3.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1)1321的学期设置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院在教学实施中,通过1321学期设置(1学年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三级项目进行理论教学,1个学期开展集中实践教学)、五级项目教学(一级项目为每个专业的专业导引课和综合实训,二级项目是课程群实训项目,三级项目是课程项目,四级项目为课程单元组项目,五级项目课程单元项目)实施教学,通过各种项目(虚拟项目、真实项目、企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院强化学生实验实践、项目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集中实践环节尽可能的采用真实项目,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及具有行业企业经验兼职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工程师带真实项目参与实践教学。学院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企业实训,通过真实项目或企业项目提升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2)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院通过“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制(修)订人才方案、协同设计课程、协同设计项目、协同开发教材、协同实施教学、协同指导实践实训、协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八协同”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实现“培养规格逐步对接行业标准、教学内容逐步对接企业实践、教学过程逐步对接工作过程、教师队伍逐步对接工程师队伍、实践场所逐步对接工作场所、实践实习逐步对接真实岗位”。

(3)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项目实践往“作业即作品、作品即产品”的方向推进,学生部分优秀成果已转化为教学项目及实体项目。学院 “以赛促训、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创业项目及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本年度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1362人次。

(4)毕业设计

学院共有236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41.53%。学院明确一人一题,选题严格评审。强调选题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及行业企业实际,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习实践、教师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进行选题,强化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

学院鼓励学生“作业即作品、作品即产品”,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尽量结合真实项目或者在社会实践调查中完成。答辩时,工学类专业的学生须现场运行调试软件系统或演示操作硬件作品,艺术学类专业的学生须展示艺术设计作品。对于管理学、文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则注重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调研、实际访谈等形式获取真实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形成具体解决方案。2018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有87.6%来自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的项目 。

4.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

学院于2003年就按照真实IT企业环境建立了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多年来,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成不成”的问题,通过“意识普及、精神培育、能力提升、训练实践、创业孵化”的方式,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创新创业课程

学院对国外著名创业型大学进行了研究,结合“美国创业教育内容标准”,对原实施的IT应用人才培养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从普适性、专业性、运营性三个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分类设计,建立了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围绕创新创业专业进阶与运营设立了8学分必修、12学分选修课程,构建形成基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2)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活动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充分扩展创新创业活动范围,制订了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实施,通过实施情况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活动。根据活动方案,学院创业中心(不包括各系部创新创业活动)2017年顺利开展33场创新创业活动,做到了一年一场大型专业论坛、一季一场竞赛、一月一次文化讲座、一周一次沙龙。本年度学院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与创业项目覆盖学生6500余人次。

(3)创新创业实践

各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本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本年度有298人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41项,省级100项,覆盖了VR旅游、电子商务、原创设计、文化传播等多种项目。

(4)创新创业孵化

2017-2018学年,成都东软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孵创业团队10个,其中入驻企业10家,入驻团队22家、2017年毕业企业6家;全年累计产值达2000万元。其余创业团队均以虚拟公司形式存在,按正规商业模式运行,接受创业中心管理与指导。

5.T-C能力指标进素质教育

学院将传统专业教研室和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合并,成立专业教育管理团队,专业教师与素质教师(辅导员)融合互动,齐抓共管,协同促进学风发展。学院将素质教育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2个学分,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实行动态管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素质教育项目建设,素质教育活动按内容分为思想道德、人文修养、职业能力、创新创业和文体活动等五大类,按级别分为校、系、专业三个层次,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专项评估。学院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重点讲座培训、建设一批兴趣社团、举办几场大型活动、承办几项典型比赛”引领带动校园文化发展,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

四、质量保障体系

1.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形成了领导干部重视教学,政策制度激励教学、质保体系保障教学、产学合作促进教学和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的局面。

学院领导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研究、审议、部署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事宜,关注教育教学运行质量。学院建立了院级领导联系人制度,学院班子成员对应联系各系部,深入系部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指导系部的教学工作。学院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聘、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分配等方面,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对在教学质量工程、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指导、学生就业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学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协同育人,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项目、共建教材、共建平台,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院上下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服务教育教学”的思想,明确“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倡导 “实事求是、简单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

2.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借鉴ABET质量认证体系、PDCA等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构建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强调质量监控“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12项教学重点环节质量标准,构建了3级机构保障,逐步有序推进“常规检查、教学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领导会诊、学生反馈、专项调查、专项评估、外部监测”八重监控一体化实施,逐步实现 “师生全面参与、整体过程监控、重点环节评价、及时反馈提升”。

3.加强教学管理监控

(1)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反馈

根据学院质量监控制度要求,学院逐步推进实施一体化质量过程监控。通过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检查,教学巡查,教学督导的全面督导、定点督导、重点督导,每学期领导干部与教师、学生进行“领导会诊”活动,领导干部听课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常规检查有序进行,教学督导理论课程听课全覆盖,领导会诊对所有班级全覆盖,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按要求听课。

学院通过“四查、两听、两专项(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检查,教学巡查;教学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专项调查、专项评估)”进行常态化监控规范运行。实施了学生、教学督导、教学单位“三维评教”,评价结果与绩效挂钩,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

(2)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平台反馈

学院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省教育厅的相关评估等官方反馈数据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检测数据平台结论较弱环节进行专题研讨,集中研究解决和改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对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协会等多渠道官方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改进提升教育质量。开展质量体系研究工作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通过设置通识课、学科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

本年度学生评教平均分在90分以上。质量部调查数据显示:在校生对学院师风评价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9.71%;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评价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8.96%;2018届毕业生中96%认为全部或多数教师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师风良好;认为在校期间知识及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感到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8.57%;91.49%的学生认为实习的岗位和专业具有部分、大部分或较高的相关度;95.93%的学生认为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基本、多数情况或者完全能够适应岗位的需要。

2.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我院毕业生对学院总体满意度较高2018届本科毕业生对学院总体满意度97.14%。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行为规范总体评价较好,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岗位纪律、爱岗敬业的打分均在90分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责任感、敬业精神、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总体评价较好。毕业生的责任感、敬业精神、文化素质等多项指标平均得分达到90分以上;用人单位对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就业竞争力、业绩表现评价高,满意度均在85%以上。

3.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1)就业情况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在我校录用毕业生并保持较好联系的重点用人单位有300多家,与学院建立就业基地(校企合作关系)的用人单位有212家,每年参加学院大中型双选会的用人单位有200家左右,来院开展专场招聘的用人单位有80-100家,每年用人单位在学院开设定制班 6个以上,每年用人单位在我院各种信息平台发布各类招聘信息达到200条以上,毕业生人均有5个以上的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

本年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45%,就业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同时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86.25%。学院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关联性较强,毕业生适用性较强,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就业单位、就业岗位的要求,把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学院2018届已就业毕业生对自己薪酬水平的满意度为86.32%。本届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部,约占25.68%,批发和零售业,约占15.65%,其余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约占12.96%,制造业约占5.4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约占3.39%,金融约占1.7%。

(2)优秀就业校友

2018届毕业生中涌现处一批优秀校友,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了各自单位的骨干,他们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受到单位领导喝同事的高度认可。比如:

李志彬,软件工程专业2018届毕业生 ,目前就职于百度(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测试开发工程师工作,受到企业好评。

张珍友,物联网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Virtous(法国)公司,任硬件开发工程师,目前在国外。

张思宇,计算机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任职于德勤(Deloitte)公司。

张雨清,计算机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任职于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创新创业初显成效

(1)创新创业教育实施

学院构建了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了8学分4门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要求专业课程教学根据“五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与课程结合,以赛促学。将创新创业精神、思维、意识、能力的培养纳入课堂质量标准及教学督导课堂评价的核心指标。学院明确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积累、置换与跨专业转换置换的政策,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严格落实,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学院先后成为全国民办教育学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成都创新地标和省级众创空间

本年度编写了《创新创业实务》、《创新创业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 2本通识类创新创业教材;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与创业项目覆盖学生6500余人次;本年度学院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与创业项目覆盖学生6500余人次;有298人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41项,省级100项;学生在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分1362人次,比上学年增长38.9%。

本年度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孵创业团队10个,其中入驻企业10家,入驻团队22家、2017年毕业企业6家;全年累计产值达2000万元。其余创业团队均以虚拟公司形式存在,按正规商业模式运行,接受创业中心管理与指导。

(3)优秀创业学生

2018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参与创业,有的独立创业,有的联合创业,有的加入了创业型的公司。比如:

刘磊,毕业后创建四川笃行置信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金融ERP系统提供商,拥有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致力于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刘铭,毕业后回家乡秦皇岛成立工作室,目前线上核心成员50余人,团队二级成员600余人。工作室目前主营依托于粉象生活平台发展的淘宝CPS推广业务,助力商家线上推广。

王枫玮,毕业后在成都成立四十锦工作室,目前核心线下人数3人,线上人数20左右,主要在一些游戏充当第三方交易平台。

六、特色发展

1.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体系

深度融合东软产业和其他校企合作资源,调整课程设置。将新的能力指标体系层层分解映射到课程体系以及具体的课程、项目、活动、实践中,建立普适性、专业性、运营性“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首先是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学院围绕创新创业类基础知识设立了8 学分,4 门必修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围绕创新创业专业进阶与运营设立了12 学分,6 门选修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其次是构建基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应用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各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本专业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课程形式,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

第三是深化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密切关注人才培养目标,以文化节、专题活动、讲座、培训、沙龙、竞赛、生涯规划、社团等多种多样的形势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将素质教育学分作为必修学分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产教融合形成有效机制

学院了构建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举办者除了向学院提供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后勤保障外,还为学院提供双师双能型教师、工程实践平台、应用型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科研合作项目,为学院提供最新的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学院紧密结合四川省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为区域、行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科技开发服务,形成了特色办学体制,实现了教育与 IT 产业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构建多种模式、校企共赢的运行机制

学院与谷歌、微软、腾讯等200余家IT相关企业构建了集“紧密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产教融结合、产教结合”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了高层治理结构层面、系部教学运行层面、教学部门与企业技术开发部门层面、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层面等各层级校企对接机制,各层级各负其责,并设立了各层级沟通交流机制,对各层级产教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育人。实施了“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制(修)订人才方案、协同设计课程、协同设计项目、协同开发教材、协同实施教学、协同指导实践实训、协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八协同”的协同育人机制。

3.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

学院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的国际合作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共享师资资源、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培养”国际合作模式。学院目前是四川省唯一招收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的民办高校,现已招收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全日制留学生49人。学院近5年招聘雇用境外师资38人,海归师资120人,评定双语型师资20人,境外校际交流师资7人,与美国圣何塞大学教育集团合作成立成都东软学院圣何塞研究院,聘请45名美国专家作为学院客座教授。学院与境外合作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境外交流合作,与爱尔兰莱特肯尼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近60所境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时通过国际文化节、外语文化节等各类活动,全面拓展师生国际视野。2014级来华留学生已于2018年6月顺利毕业并且获得各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录取,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被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

4.教学质量保障形成体系

学院建校之初就设立了独立的质保部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系部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副主任负责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借鉴ABET质量认证体系、PDCA等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构建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强调质量监控“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控、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12项教学重点环节质量标准,构建了3级机构保障,逐步有序推进“常规检查、教学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领导会诊、学生反馈、专项调查、专项评估、外部监测”八重监控一体化实施,逐步实现 “师生全面参与、整体过程监控、重点环节评价、及时反馈提升”。

七、需要解决问题

1.拓展办学经费来源,稳步提升办学条件

政府公共财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伴随着国家和各省市对公办高校办学投入与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民办高校在招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其教学运行、师资引进、管理服务等费用全部依靠学费收入支撑,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人工费、日常运行维护等办公费受物价上涨因素影响居高不下,使得学院维修维护成本等办公费用相应增长,同样增加了学院的成本负担和资金压力。

学院将通过加强与政府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学院专业师资和软硬件条件,争取更多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满足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争取企事业单位横向资金支持;通过自身机制体制创新,开源创收。

学院将确保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持续改进办学条件。继续加强教学条件建设,资源配置上增强计划性和科学性,保障教学条件持续优化。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教学的设施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的支出。

2.拓展科研经费渠道,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由于民办院校本身的特点,学校教师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获取的科研经费较少,在科研项目申请批准上,存在很多劣势。鉴于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狭窄,学校老师只能通过部分政府服务及与企业合作获取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极其有限,数量也不大。由于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很多老师拥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更多的结合五级项目体系,更多的贴近实践,导致教师部分教师的教学重心倾向于实践应用,疏于理论研究,表现为教师整体对普遍学生实践实训指导效果较好,教师整体实践应用能力也较强,但是,教师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科研论文、专利、著作权等数量较少,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更少。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经费,以自身专业特点从为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作为切入点,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增加经费收入。积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院校的建设资金,提升专业建设及科研建设水平。二是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举办项目申报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增加申报成功率。举办科研论文撰写、专利著作权申报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科研成果质量。三是适当增加学校自身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及教研教改,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四是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拓展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争取更多行业资金,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及教师科研水平。

 

Copyright © 2002-2023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